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管理
院长职业化 现在是时候了
近期,多位公立医院院长选择跳出体制,走向市场。在大家一方面为其勇气和魄力叫好的时候,也有人表示“在退休年龄逼近之时,在养老金双轨制在制度上被终结之日,离开应该是最优的选择”。现今,八年两届任期制,让大部分专家型院长不会轻易丢掉临床。院长在快要离任甚至有的是刚刚上任之时,就会考虑卸任后的出路。有人总结出路无非有三:回到临床、改行从事科研教育、换一家医院继续做院长。
左手院长,右手专家的人,现实中太多。有院长直言不讳:如果院长不是专家,谁会服气?如果院长不是专家,医生们的那些小聪明怎么发觉?如果院长不是医生,退休了还能干啥?
那么,院长职业化呢?
日前读到一篇短文,题目叫做“他不是医生,只是个院长”。作者是一位市医院的外科专家。文章谈及多年前他在德国一所州立医院进修时,偶遇一位陌生的中年男性,得知他是位院长。当时,这位专家的老师淡淡地跟他说:“我们不用理他,他不是医生,只是位院长”。言下之意,医院的医护人员才是医院的主角。
我没有去过德国,但是我在美国、日本、俄罗斯、突尼斯等国家访问过、行过医。虽然政治体制、国家大小不一,但总的感觉是,这些国家的医院的结构比较简洁,责任比较清晰,院长就是医院管理者,是医疗服务的“后勤部长”。不似咱们中国的院长眉毛胡子一把抓,大事小事袋里装。
就拿北非小国突尼斯而言,他的省级医院,就只有一位院长和3位~5位助手,几乎是光杆司令。医院的任务也很简单,就是治疗和预防。院长只做医疗管理和后勤保障,从不过问职工矛盾、吃喝拉撒睡等生活诸事,职工矛盾找警察、医疗赔偿找保险、医疗物资找药政、职称评定找行业协会、基建财务找卫生局。院长只管自己分内的事务,十分尊重医生的医疗行为,不会充当内行,妄论医疗长短,指点“陌生的江山”,很有自知之明。
然而,中国的医院院长却与他们大不相同。咱们的院长多是医而优则仕。他们是专家里面的官员,又是官员里面的专家。权力很大、地位很高,可以呼风唤雨,常常是一言九鼎。内政外交、红白喜事、柴米油盐,什么事都得管,都喜欢管。科研要来挂帅、接待必定出席、剪彩务必到场、出访要任领队、专业学术会议上主席台,还要参加手术和查房。熊掌要得,鱼也得收。如此这般三分之一外事活动,三分之一专业工作,只剩下三分之一留给管理。这得是什么样的能人,什么样的才干呀。咱们的医院虽然改革多年,但仍属于广种薄收,不尽如人意。各种缘由,不言自明。但其中,作为医院主角的院长表演不到位、角色不投入,应是主要原因。
现而今,这种意识必须有了,就是做院长绝不是当官,而是一位管理者,是服务员,管理好医院,服务于病人和医护人员才是首要任务。给院长卸下架子,脱去华服,让院长走出办公室,沉在管理中,果断把双脚都踏在职业化这一条船上,现在是时候了。
院长们怎么看
院长职业化,院长们怎么看?不久前,在全国中医医院院长高级管理研习班河南站的会议上,中医医院的院长们集中探讨交流了这个问题。
不应一刀切 河南省中医院院长韩丽华:院长职业化是医改要求,是公立医院改革的一项长期任务,值得提倡,但是不应该一刀切。一名没有医学背景的职业管理者,可能会从管理的角度提出非常多的开拓性建议,而在具体的流程和实际工作中,并不一定就能够执行和落实。从临床医生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的管理者,相对而言能更好地了解临床医务人员的所思所想,能更好地把握管理工作中的柔性。
教育背景并不重要 郑州市中医院院长刘宝琴:既然把管理作为一种专业来讲,管理就应该职业化。至于由谁来当职业院长,教育背景并不重要,角色和职务才是最重要的。医学专家可以当职业院长,专业学习管理的人才一样可以做职业院长。职位决定思路,如果院长的能力非常强,专业和管理都不耽误,非常不错。如果在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就给自己定好位,既然做了院长,就要放弃专业,全身心地做好管理。
看院长自身的选择 睢县中医院院长李富强:我就逐渐放弃了专业,全身心地投入医院管理中。角色和责任决定取舍,要想发展好医院,就要全力以赴地做好管理。职业院长与专业化院长并不对立,就看院长自身的选择。
业务和管理不矛盾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院长王耀献:医院管理的关键在于学到的理论能不能与医院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能不能进行本土化改造。管理与医道一样,需要灵活变通,业务和管理可以相互配合。有医院曾经请专门学管理的人去管理医院,结果证明,单纯的医院管理职业化是失败的。很多管理方法与诊治疾病的方法一样,琢磨透了,也就能在管理和业务之间游刃有余了。
(来源:健康报)
版权所有: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京ICP备12023720号-2
技术支持:北京普天合力通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第二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