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管理
专场八:专家论道:这些方面的能力提升,是地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导语:学科建设、人才建设、信息化建设、安全管理,助推地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
在今年由国家卫生健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主办的第八届中国现代医院管理能力建设与发展大会“地市医院高质量发展”分论坛上,多位领导和专家围绕学科建设、信息化建设、提质增效、安全质量管理等话题开展探讨,为与会者们提供参考和借鉴方向。
(分论坛现场)
学科建设、人才支撑,助力地市级医院全面发展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医疗集团理事长王静成表示,地市级医院必须加强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专科建设有多个着力点,一是提升医疗技术应用能力,拓展诊疗方法,加强技术创新;二是优化医疗服务模式,推广整合医学MDT理念;三是提高医疗质量安全水平;四是加强专科人才队伍建设,形成包括顶尖人才、技术骨干、青年人才等不同层次人才梯队;五是以满足本地高发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重症、肿瘤、呼吸、消化、影像、麻醉等临床专科,以专科发展带动诊疗能力和水平提升。
王静成院长提出了7条地市级医院人才策略。一是搭建“大力培养、积极引进、搭建平台、合理使用、绩效激励”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二是优化人才建设路径,坚持“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的方式;三是注重人才团队打造,医疗人才团队、护理人才团队、管理人才团队都要培养;四是从资金支持、课题立项等方面,着眼于搭建科研、临床等平台,对重点培养对象大力支持;五是推进人才国际交流,加强与国际一流医学院校的交流合作,拓展人才国际视野;六是改进人才评价标准;七是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搭建人才成长平台、打通人才上升通道,重视人才人文关怀,营造干事氛围。
无缝衔接,打造一站式生命通道
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三医院副院长刘俊志,畅谈了医院高质量发展,打造白求恩生命通道的过程。他指出,医院先后通过开设创伤中心综合病区、建设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等举措,大幅提升了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创伤中心综合病区开诊、为医院国家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家紧急医学救援基地目前有53家医联体成员单位,能起到打通一站式救援通道、打造立体转运中心、夯实急危重症患者保障、建立高效应急统筹调度机制等多重效果。”
同时,医院建设了以长春市为中心,覆盖省内其他8个地市和黑辽两省、内蒙古东部的四级紧急医学航空救援体系实现了保障患者生命体征、快速转运于一体。医院目前实现了手术室、急诊、楼顶停机坪的充分连通,急危重症患者能经过专用通道一站式救治,实现院前院内急救无缝衔接,有效缩短抢救时间。“2023年以来,我们医院共参与147起群体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任务,累计救治超1100人。未来,医院将持续推进卒中中心、创伤中心、胸痛中心等五大中心高质量建设,加强急诊一体化改革,推行急诊科室挂号一票制服务,给予患者最大的方便。”
以区块链,打造医院透明公平运行机制
华中科技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代炜琦,则从技术专家的角度,讲解了区块链在医院管理场景中的应用。他说,区块链的核心是共识机制,具有去中心化、公开透明的特性,不可伪造、虚构和篡改,被作为战略性前沿技术写入了《“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
同时,区块链可以用到慈善公益、社会管理、文化娱乐、通信、医疗健康等多领域,它有效降低了管理、信任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带动了产业升级和发展,方便了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区块链有望带领人类从信息互联网过渡到价值互联网时代,从契约社会过渡到智能合约社会。在医院管理方面,区块链能在不破坏现有医院信息系统前提下,实现全方位自动化过程监管,并结合隐私计算进一步实现隐私保护的数据共享,打造透明且公平的激励机制。代炜琦主任表示,“华中科技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聚焦价值医学评价、临床路径管理、医院绩效考核、患者安全管理等多领域,设计开发的可溯源、可预警、可激励、可验证的智慧医院管理系统,将区块链技术首次运用到了医院管理场景中,并以智慧医疗为载体,惠及产业、患者、医护人员和医院。”
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有信息化支撑
在由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秦锡虎主持的专题研讨环节,嘉兴市第一医院党委书记钱钢、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院长吕沐翰、铜陵市人民医院院长戴晏,围绕“加强信息化建设 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的话题开展探讨。
钱钢书记表示,医院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前瞻的规划、以及高效地运行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医院发展的基础工程,融合了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浙江推行的“让患者少跑路、让信息多跑路”医疗卫生系统“最多跑一次”改革,加速推进了医院信息化建设。“我们医院围绕惠民、惠医、惠管理,规划了医院‘11356’信息化发展。以结构化电子病历为基础,组建数据中心,围绕患者端、医生端和管理端,打造出了智慧化管理体系。”吕沐翰副院长表示,医院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支撑,提高患者体验感和就医获得感。“医院主要领导必须重视,每年拿出真金白银开展信息化建设。我们每年把业务收入的2%投入信息化建设,组建了门诊分诊、导医、预门诊系统,减少医生问诊基础信息的时间。我们加强了卒中中心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的介入,控制DMT时间,推行了床旁结算。从护理上来说,信息化也能提高效率,实现了电子交班。”戴晏院长表示,医院早在2015年建立了患者移动服务平台,信息化工作不仅投入大,而且要不断完善才能满足各方需求。“信息化可以充分挖掘银行、电信部门潜力,银行给了我们投资,云存储等资源整合内容,我们则借助电信的力量,尽可能小成本办大事。我认为,医疗信息化建设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每个医院情况不同,缺乏章法,最好能有顶层统一引导。”
医保控费大势所趋,医院如何提质增效?
在由绵阳市中心医院原院长鲜于剑波主持的第二个专题研讨环节,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方力、宜兴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曹志宏、连云港市赣榆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万延峦,共同开展“加强医保管理 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专题研讨。
方力院长表示,医院从2021年7月开始施行DRG付费,要节约费用,先要把责任落实到各科主任头上,做到医院发展与医保控费相协调。要管好耗材和药品使用,并大力推进临床路径。“我们建立了600多个DRG分组,住院患者医保使用率88%,住院费用92%来自医保。所以,很多普通基础病种三甲医院要尽量少收,促进患者向下分流,因为收得越多亏得越多。”曹志红书记提出,医保控费是大趋势,医院必须去适应。“全员统一思想,把DRG任务分给所有科主任,通过重质量、调结构、控成本实现提升。重质量,就是所有病种都要按照临床路径实施,规范诊疗行为,注重医疗安全,控制感染率,减少术后并发症。调结构上说,要多收CMI值高的病,手术科室加强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非手术科室抓好危重病人救治,将其与绩效考核指标结合。控成本,耗材使用合理引导,主要控制技术含量低的手术耗材使用,药品使用和医技检查要加强管理。”万延峦书记说:“2022年实施DIP后,医院合理调整了病种结构,对院内相关科室、病种进行质量、运营效率和满意度的综合评价,排出了每个科室的优势病种、潜在病种、基础病种和劣势病种,把优势病种作为重点发展,在政策上考核上给予倾斜,并做好临床路径管理,做到一病一治。”对于权重较低的小病,医院尽量不再收入,坚持推荐到下级医院接受诊疗。在成本管控方面,加强病案首页管理,加强信息化管理,提升运营效率,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同时,引导医疗服务导向,提升管理质量,降低药占比。
质量安全管理,是医院发展的基石
在由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李忠原主持的第三个专题研讨环节中,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杨克勤、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戴真煜、洛阳市新安县人民医院副院长韩兴涛,共同围绕“加强质量安全管理 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开展专题研讨。
杨克勤书记表示,质量安全是医院生命线和高质量发展基础,信息化建设对质量安全起至关重要作用,预算中要保证其投入。医院做的单病种质控系统投入运行后,很好地提升了医院运行质效。投入的“5G+移动护理”建设,很好地提升了护理质量和效率,护理差错率大幅下降。我们通过加强PDCI管理,从人员、技术、绿色通道等方面全面提升,卒中中心在国家脑防委中的排名,从500名开外到25名以内,在广西排名首位。“质量安全管理考核,必须要和医院内部绩效考核挂钩,不然很难推行。”戴真煜书记强调,医院高质量发展、安全是基石,包含行政、医疗、信息安全。院领导必须下沉到科室去,搭建基础管理体系,通过监督来保障安全。“要把安全意识融入到日常工作和管理中,安全意识提升能有效降低医院管理成本,将绩效考核与安全目标挂钩,用安全做得不好的科室扣的钱,去奖励表现优异的科室。”韩兴涛院长详细阐述了以急危重症诊疗为抓手,提升基层医院安全管理的方法。“急危重症患者如果县里留不住,常见病多发病无从谈起。医院按照河南省五大急诊急救中心建设标准,持续推进能力建设。首先通过了标准版胸痛中心建设,作为二甲医院完成了河南省三级卒中中心建设。创伤中心也是医院质量抓手重要一环。”目前,新安医院的急诊急救中心是全院最大科室,人员占到了全院八分之一。同时,医院加强了孕产妇中心建设,实现了县域内急危重症孕产妇、新生儿的县内救治。“急危重症中心的打造,中心能否通过认证,关键都是质量。”
版权所有: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京ICP备12023720号-2
技术支持:北京普天合力通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第二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5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