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继续教育

关注多学科协作,推动淋巴瘤专科能力建设规范发展 《淋巴瘤多学科诊疗规范》编写工作正式启动

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www.chinacpd.cn 2022-01-29
 

 淋巴瘤是全球十大高发肿瘤之一、血液肿瘤之首,近年来我国淋巴瘤发病率呈持续增长态势。然而,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的诊疗水平差异较大,为整体提升全国临床医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与临床实践应用能力,并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实施了淋巴瘤专科能力建设项目。为科学制订淋巴瘤专科能力建设标准,2022年1月19日,项目组召开线上会议,40余位国内淋巴瘤领域专家组成员相聚云端,研究和启动《淋巴瘤多学科诊疗规范》撰写工作,着力为实施体系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能力培训提供基本遵循。

 马军教授和朱军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实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提高15%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淋巴瘤多学科诊疗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的制定,对科学规范开展淋巴瘤专科能力建设项目意义重大,而且对中国血液肿瘤行业发展意义非凡,其制定需要血液科、病理科、影像科、放疗科、介入科等多个科室专家的深度参与。

 随后马军教授简要介绍了规范治疗篇的整体规划,并指出《规范》主要面向的是基层医生的技术能力要求,全国共有388个淋巴瘤亚专科,约半数在非中心城市,为强化全国淋巴瘤治疗规范对能力提升的有效性,专家组成员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分享了各自对规范化治疗规划的看法,最终将其分为以下四部分:一是临床综合诊断规范,如何结合患者病理、影像、患者评分、临床表现等作出综合诊断;二是基于2022CSCO指南建立淋巴瘤不同亚型的治疗规范纲领,同时对药物使用剂量进行细化,包括何时减量、如何减量等;三是推动设立并规范淋巴瘤临床管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是本部《规范》的重要内容,将结合医院条件和患者情况进行个体化MDT,以提升全国多学科诊疗效能,争取达到同质化。四是疗效和安全性评价标准,以及不同疗法治疗期间的常见疑难问题处理。

 朱军教授围绕淋巴瘤专科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并结合淋巴瘤科室发展特点介绍了人才培养篇的内容框架。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已经从多个层面开展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工作,如何调整成为能在全国推行的人才培养体系,专家委员会成员展开了热烈讨论。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临床、护理等科室均纳入了专科人才培养体系,未来还将通过线上理论实践培训为基层医院的医护人员提供切实的帮助。

 在马军教授、朱军教授、李小秋教授、宋永平教授的主持下,以国家分级诊疗指导方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淋巴瘤诊疗指南为基础,结合临床实践,整合多学科诊疗资源,专家组成员分别对疾病诊断、规范治疗、人才培养、分级诊疗部分的大纲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病理组专家李小秋教授还强调道,本部《规范》应覆盖二代测序(NGS)技术和能力要求,因为精准诊断依赖于新的检测技术,目前全国很多医院都在采用NGS进行分子分型诊断,根据基因异常情况,临床能针对性地选择更合适的精准治疗,从而使患者实现早期获益。基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刘卫平教授补充道,基层医院病理科医生难以开展淋巴瘤分子分型诊断,因此对于不同地区的病理科医生应提出不同要求,基层医院病理科不强制精准诊断,但要做好淋巴组织的高质量切片,以便上级医院进行会诊。宋永平教授表示,建立淋巴瘤分级诊疗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在全国推广,政策协同配合对于分级诊疗的推行至关重要。

 宋永平教授还指出,体系的建立首先应打造区域淋巴瘤诊疗中心,明确淋巴瘤中心和示范医院的功能和定位,建立淋巴瘤专科联盟一体化的服务模式。此外,建立淋巴瘤绿色通道和双向分级诊疗的服务流程是大势所趋,联盟医院间实施跨区域会诊、转诊,有利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便利的就医途径,更好地服务于淋巴瘤患者。

 肿瘤领域的诊疗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淋巴瘤因诊断流程复杂,亟需多学科合作完成,规范化治疗仍有待提高,因此淋巴瘤专科能力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次启动会通过疾病诊断、规范治疗、专科人才培养、双向分级诊疗的方式“多管齐下”,形成我国淋巴瘤实践的“中国规范”,全面推动淋巴瘤专科建设与能力提升,帮助淋巴瘤患者获得最大程度的治愈机会。相信未来这部《淋巴瘤多学科诊疗规范》的编写,必将加速推进我国淋巴瘤规范化诊疗建设,中国淋巴瘤诊疗将迈向下一个星辰大海。

《规范》编纂工作正式启动

规范编写专家组成员


未经允许,不能转载

关于本站 | 网站地图 | 版权信息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国家卫生健康委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 京ICP备12023720号-2  

技术支持:北京普天合力通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2015年12月第二版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2594号